红涨股票配资
日前,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编制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从谋划转向落实。
中国教育报开设“走进改革现场——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进行时”栏目,聚焦各地各校以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的创新实践。
今天,一起来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中试平台破人才适配之困的改革探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中试平台破人才适配之困
“生产工单”变“教学清单”
最近,浙江杭州某公司的一款数控旋压机,被广泛应用到新能源汽车轮毂的量产中。从检测到验证再到进入市场,其背后的技术支持来自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基地。目前,校企双方已准备共同申请基于该产品的10余项专利。
“中试是新产品从研发迈向量产的关键环节,中试基地进校能让学生对接最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从而成为最好的人才‘练兵场’。”浙机电职大校长贺星岳介绍红涨股票配资,与一般的实训内容相比,中试项目更具探索性和未知性,能够最大程度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力、工程创新力和技术应用力,从而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当前的产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学校“新双高”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
据悉,浙江作为全国工业母机产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相关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千亿元。随着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大。自2019年起,浙机电职大就依托国家“双高计划”A档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逐步探索将中试过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目前,已在校内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中试验证基地,涵盖机床装备及零部件设计、应用、检测等5条中试线,并与20余家龙头企业展开合作,承接了120余项企业研发项目。
项目进校后,如何覆盖更多师生?学校专门成立了产品研发与验证中心,并开发中试实践课程“学期工程项目”。中试项目由中心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其性质分派给工艺设计、机械结构等不同专业的教师。教师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情况进行遴选,组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团队。在实践课程中,课程内容围绕中试基地的测试项目展开,任课教师则为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混编,最终考核依据企业标准,确保项目技术水平保持在行业前沿。
中心主任韩权介绍,教师会将课程教学进度与中试项目验证节奏进行匹配,实现对学生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去年暑期,刚刚结束大一课程的模具专业学生陈常乐报名参加了一项关于风扇静涡轮的中试项目。“第一眼看到图纸时感觉特别复杂,很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完成。”好在团队教师带领着他们请教专家,将复杂项目一步步拆解为阶段式的加工目标。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陈常乐在课余时间也常常泡在中试基地里,随着测试结果一步步接近目标,他发现自己的软件使用、机床调控等专业技能也获得了很大进步,并先后获得了“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二名等奖项。
在这样的锻炼方式下,该校学生已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际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获授权专利超200项,近5年毕业生在工业母机产业链就业率达90%。
“不仅是学生,教师的成长也是看得见的。”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孙佳楠说,参加中试项目的教师不仅可以和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还可以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实训教学案例,实现教研相长。以他自己为例,随着基地和设备的升级迭代,孙佳楠重新主编了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教材,融入更多真实企业项目和数字化设计,相关课程也入选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截至目前,学校已产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超100项,孵化了省部级课题23项,企业横向课题66项,并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学校党委书记汤兆武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以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基地为支点,撬动产教融合新生态,深化全国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工业母机产业学院建设,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攻关紧密结合,为浙江省打造万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4日01版,原标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中试平台破人才适配之困“生产工单”变“教学清单”》
责任编辑|贾文艺
走进改革现场——
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进行时
江西:优质资源扩容乡村教育出彩
既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广东打造网络思政课红涨股票配资,走“新”更走心→
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